找回密码
 我要注册
查看: 1289|回复: 0

洋奶粉成本下降却涨价理由五花八门,你怎么看?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9-12-29 02:39:4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洋奶粉扼住中国市场价格命门<br /><br />  在原料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,洋奶粉为什么可以一轮又一轮地涨价?<br /><br />  《国际先驱导报》记者张皓雯发自北京 家住北京的黄女士现在面临两个选择,要么给两岁多的宝宝断奶粉改喝牛奶,要么继续购买价格越来越高的洋品牌奶粉。<br /><br />“前一阵奶粉又涨价了。”黄女士发现用在奶粉方面的开销越来越大了。<br /><br />  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,她给女儿买过三鹿奶粉。一年后,回想起去年9月那段担惊受怕的日子,黄女士仍然心有余悸。所以她宁愿给女儿喝牛奶,也不会再选择本土品牌的奶粉。<br /><br />  “三聚氰胺事件后,消费者对本土品牌奶粉的信心仍然没有恢复。”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陈晨说。<br /><br />  三聚氰胺助“涨”洋奶粉<br /><br />  “洋奶粉为什么要涨价呢?现在原料、人工等各项成本都在下降。”经常在各大母婴论坛流连的王女士对记者说。这也是母婴论坛里其他妈妈们共同的困惑。不过,这种疑问和探讨通常都不会形成太多质疑的声音。<br /><br />  “宝宝喝一种牌子的奶粉好,通常妈妈们不会因为每月多支出一两百块钱就换牌子。”对王女士以及像她一样在大中城市、收入尚可的众多妈妈们来说,大都抱着这种心态。<br /><br />  王女士介绍,对价格敏感的妈妈们通常会选择境外代购,很多论坛上都有人组织定期不定期的奶粉团购,货源来自香港、日本、澳大利亚等地。即便这些妈妈挖空心思把购买奶粉的成本降下来,也很少见到放弃洋品牌改喝本土奶粉的例子。<br /><br />  “我也想买本土奶粉,可是我不希望我的宝宝变成大头娃娃或者享受免费的三聚氰胺测试。”一位妈妈在论坛上这样说。<br /><br />  而大多数人仍然是通过超市等渠道购买洋奶粉。对她们而言,洋品牌代表着更营养、更安全。虽然营养学家认为未必是这样。也因此,从2006年以来,洋奶粉涨了6次价,销量却仍然一路上扬。像在中国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上以市场占有率25%位居第一的美赞臣,今年第二季度在中国市场的增长率超过10%,像惠氏、雅培,中国市场的贡献率也都是其财报的亮点。<br /><br />  “在2008年,惠氏等洋品牌占据了中国婴幼儿奶粉高端市场70%的份额,三聚氰胺事件之后,市场份额上涨到将近90%。”陈晨告诉《国际先驱导报》。<br /><br />  涨价理由五花八门<br /><br />  洋奶粉最新一轮的涨价发生在7月和8月,惠氏率先宣布涨价后,雅培等也纷纷跟进。涨幅大都在7%~10%,也有部分产品涨幅超过10%。<br /><br />  王女士说,很多妈妈已经对涨价有点司空见惯了。在她们的印象中,这好像是洋奶粉在三聚氰胺事件后的第三次涨价:第一次是2008年10月,事件发生一个月后,洋奶粉暗中涨价,涨幅约为20%;2009年3月前后,部分洋奶粉提价了10%左右。经过或明或暗的涨价,一些洋品牌的婴幼儿奶粉价格已经比去年同期涨了30%。<br /><br />  洋奶粉的涨价理由五花八门,或是成本上升,或是换新包装,推新品,或是多添加了营养素。<br /><br />  “在婴幼儿奶粉的价格中,原料成本占比并不大。即便奶粉中添加了新的营养素,成本上升幅度也远达不到价格上涨的幅度。”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永康告诉《国际先驱导报》。<br /><br />  实际上,今年以来,原料奶粉的价格一路下跌,来自广东海关的数据显示,奶粉进口价格今年以来一直在2万元一吨左右,并在逐步下降,比2008年7月最高峰的4万元一吨回落了50%。目前,一些营养素的价格也处于下滑趋势。<br /><br />  因此,用专家的话说,洋奶粉涨价更多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,增加利润。<br /><br />  陈晨介绍,三鹿奶粉曾经占据了婴幼儿奶粉市场18%的份额,三鹿倒下后,这18%的份额成了各个厂商争抢的目标。无论是洋品牌还是本土品牌,都加大了宣传和推广力度。<br /><br />  罗永康介绍,洋奶粉的成本有相当的比例正是放在推广和促销上。尤其是经销商环节,利润大概在20%~30%。这也导致经销商更愿意卖洋品牌奶粉,不愿意经销本土奶粉。<br /><br />  像黄女士这样收入偏低的妈妈,即使想考虑给女儿换成本土奶粉,供她选择的范围也非常小。她附近的沃尔玛之类的超市,婴幼儿奶粉柜台被惠氏、雅培、美赞臣、多美滋等洋品牌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,只有伊利等很少几家本土品牌的奶粉被放在不起眼的位置。若是去小一点的母婴用品商店,基本看不到本土品牌。<br /><br />  “它们有涨价的资本”<br /><br />  “现在的趋势是洋奶粉越来越强势,它们有涨价的资本。”陈晨分析,洋奶粉主要集中在中高端市场,多是在大中城市经销,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高,消费能力也强,通常不会因为涨价就放弃这个品牌。<br /><br />  当洋奶粉的话语权越来越强的时候,本土奶粉品牌出现了尴尬的现象:中国奶业一线品牌伊利、蒙牛等并未把婴幼儿奶粉作为主业发展,而作为主业发展的奶粉厂商又多是二线品牌。这使得本土奶粉品牌在短期内很难和洋奶粉相抗衡。<br /><br />  “三聚氰胺事件后,中国奶粉市场没有出现行业洗牌。”陈晨认为,只有整个行业经过重组并购,出现了几家在资金、技术、市场方面都足够强的巨头,才能够和洋奶粉竞争,获得本土奶粉的话语权。 <br /><br /><blockquote class="blockquote">From: http://www.stccc.com/read.php?tid=3577  Powered by PHPWind.com</blockquote>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我要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