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株300多年的跨河古榕,发大水时曾因“一桥飞架南北”,成为村民的“救命树”。 大小一致、风格相同的明清古厝,每一座都是硬山式曲线燕尾脊,红瓦屋面,石砌墙体。 木雕、砖雕、泥塑在梁、拱、窗花、墙头等构件上的运用,令人叹为观止。 一条内河如长龙般紧绕村庄,使埭美成为名副其实的“闽南周庄”。
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埭美自然村的水上古民居,是“闽南红砖建筑群”的典范,位于九龙江南溪河畔、沈海高速公路漳州港出口两公里处,环抱于鸡笼山、大帽山、峨山之中。
古村四面绕水,古榕遍地
埭美由开漳圣王陈元光后裔陈仕进,于明景泰五年(1450年)开基立业,是陈姓族人的聚居地,且与台湾陈氏宗亲一脉相承,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台湾人氏祖墓,每年都有台胞前来寻根谒祖。
全村四面绕水,古榕遍地。一株跨河古榕已有300多年历史,仍然郁郁葱葱、枝繁叶茂,发大水时曾因“一桥飞架南北”,成了村民口中的“救命树”。婆娑绿树倒映在缓慢流淌的河水中,正午的阳光,从枝叶间洒落,又在水面上变幻着光影。
村口“三王公”庙里的神明,据说其造像是古时发大水从南溪上游漂流下来由村民捡起供奉的。
一条内河如长龙般紧绕村庄,使埭美成为名副其实的“闽南周庄”。从空中往下看,整片古厝群恰似漂浮在河面之上,形成了“港环社、社枕港”的独特景观。其中一处叫“万丁河”的河段,寓意“旺丁生财、生生不息”。
另一条河即通往外界的南溪港,与厦门、台湾一水相连,曾经是繁荣一时的闽南重要古港。埭美村人利用自家门前水路的方便,从“闽南一大都会”月港出海,向厦门、台湾运输农副产品和杂货,族群当中还有一分支因此定居台湾。
雨天不带伞,走遍全村不湿身
不大的村落,200余户900多人,却拥有堪称一绝的古厝群,虽历经560多年的风雨剥蚀,至今仍保存完整。大小一致、风格相同的明清古厝,每一座都是硬山式曲线燕尾脊,红瓦屋面,石砌墙体。木雕、砖雕、泥塑、梁拱窗花,精雕细琢出浮华往事。
村民恪守禁改建筑格局的祖训,全村所有房屋格式、规模朝向、高低和建筑材料,都由族里统一规划设计。老房子新房子之间,泾渭分明,整齐划一,横是横,竖是竖,斜也齐整整。现今保存较好的尚有四行三纵三十六座旧房子,一律坐南朝北;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建的房子,一律坐北朝南。
古厝前都留有十多米宽的大埕,或闲时泡茶,或农忙晒谷,自成一趣。外观仿宋造,硬山顶砖木结构,前后左右有机衔接,恍若迷宫一般。
古厝之间,边门对着边门,中间仅隔一米多宽,当所有的边门一齐打开时,一条从村头连到村尾的便捷通道就这样形成了。老人们说,遇上雨天,不用带伞经这条通道可走遍全村都不会被淋湿。
整个村落,276间古厝,井然有序,互通有无,既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精巧构思,也蕴含了守望相助、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。
走进前祠堂,身上陡觉一凉
埭美有两座祠堂,前祠堂保存较为完整,后祠堂建于明朝。从酷热中走进前祠堂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追远堂,身上陡觉一凉。当中一口古旧老缸,线条简洁流畅,图案寓意丰富,屋内陈设各式古色古香的家具、农具,梁上的漆画贴金,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有磨损,但从其精妙的构造和装饰,仍可看出当时埭尾富贵人家的气派,“有埭美厝无埭美富,有埭美富无埭美厝”,这句谚语便是很好的举证。
祠堂前有一口池塘,是一处风水宝穴,永不干涸,因形似圆镜,故又称“镜河”、“梳妆镜”;祠堂正面对着形似“利剑”的大鹿山,传说“镜河”能反射“利剑”杀气,佑护一方百姓。
相传,古厝群面朝的两座山峰,古时风水先生称之为“两根蜡烛”,因为担心“火势”太旺民居难以抵挡,于是教族人开挖七重港水来破解。
传说中的那两座山峰是笔架山,山下七重港道中有个水塘,恰似一方砚盘,所以村里多出文官。这幢两落的祠堂古厝,埕前还留有空着的四旗杆位,是祖先们获取功名、光宗耀祖的象征。
后祠堂之夏,不见一只蚊子
后祠堂据说是得了“蜘蛛穴”的宝地,夏天整座房子没有一只蚊子。站在祠堂前远眺,笔架山就在面前。“鹿山献瑞勤读鱼可跃龙门,芝草呈祥乐耕民仍耀祖德”,高挂的楹联昭示着埭美人朴实的人才观。古村至今民风淳朴,人才辈出,前代出举人,当代出过哈佛博士。
据村里老人回忆,以前祠堂上挂有的举人匾,已被分居台湾的族亲带到了宝岛。
后祠堂左边一张竹椅上,摆放着一间木建小庙,里面供奉“观音大士”。“三朝清蘸”是埭美最为热闹的一个民俗节日,每当节日来临之际,全村张灯结彩,爆竹连天,每家每户都杀猪宰羊祭拜“观音大士”。
坐落在三山之间的小村落,也供奉着保佑村民不溺水的海上女神“天后娘娘”,流传着“妈祖显身买胭脂”、“太保公请戏”等神奇传说。 本文来源:东南网-福建日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