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提示:
龙海市东园镇埭美村水上古民居,因四面环水且保存完好而得名。古民居拥有560余年历史,由276座古厝组成,是目前漳州市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群,被誉为“闽南第一村”。此村规划科学,每幢房子风格一致,间隔讲究。几百年前有如此规划,值得现代人学习。现已成功申报“福建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”。
最近,当地政府着手进行开发,将建成一个集度假、休闲、文化、闽南民俗展示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式公园,得到98%村民的支持。许多游客慕名而来,村庄的宁静被打破了。一些游客要买这里的房子,没有村民肯卖。村民们期待着一幅更美的画卷,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红砖瓦,灰白墙,燕尾墙,绕村水。
4月14日,记者走进龙海市东园镇埭美村,30多米宽的水道如绿带环绕,波光粼粼,静谧祥和。洗衣做饭,休闲听戏,扑面而来的是淳朴的农家生活气息。
这个乡村常住人口960人,如今,还有200多人居住在古民居里。
漫步村中,随处可见的古民居坐向,形态、大小近乎一致,若无引导,很难分清东西南北。古民居外观形似宋代民居,屋顶以曲线燕尾式为脊,室内木雕精细,梁上漆画清晰可辨,虽经风雨侵蚀,仍保存完整。
看到记者忍不住惊叹,村民陈联顺客串起了导游,他自豪地说:“所有的古厝都是坐南朝北,而不是坐北朝南。由于古民居十分整齐,每一座几乎一模一样,每年农历七月‘普度节’,村里经常闹出客人走错门的笑话。因为,每幢房子都一个样。”
“村民主要靠什么生活?民居为什么能保存如此完好?”记者问道。
“绕村河道就是村里的‘生命线’,村民利用河道养殖南美白虾为生,也有一部分人外出打工。我们都是唐代‘开漳圣王’陈元光的后裔,如今这里居住的都是陈氏族群。500多年来,所有房屋规格由族里统一规划,哪家盖房子,都要经过族里的规划,盖哪里,面积多大,朝向如何,用什么材料,都要统一,所以能这么整齐。500年来,家家户户稍有破损就进行修补,所以如此完整。”
走到村里的观景台,抬眼远望,200多座古民居层层叠叠,气势恢宏。陈联顺点出一个细节:“你看,所有房子边门对着边门,中间仅隔一米多宽,如果所有人家的边门全都打开,一条由村头连到村尾的直线通道就形成了,即使天落雨也不用打伞。”
“这么多年,难道没有人想到过改扩建?”记者疑惑地问。
“肯定有这个念头啊!但大家看到房子这么整齐划一,还有49间古厝是明清时期的,都舍不得改建。这么好规划的古屋很难得,而且这种科学的规则还值得现代人学习。很早以前我们周边一带就流传这样一句话:‘有埭美厝无埭美富,有埭美富也无埭美厝’。意思是即使比这里富,也盖不了这么好看的房子。村民们引以为豪。因此,想改善住房,盖新房子的都建到村外头去了。基于这种发自内心的保护,古民居的规模和气势才得以保存。”
在村中停停走走,与老百姓拉家常,记者听到埭美出名的故事:2011年,一群马来西亚游客到此一游,将几十张照片发布到网络上。无心插柳柳成荫,接踵而来的是中央媒体的跟进报道,古民居知名度陡升,旧有的宁静被打破,游客纷至沓来。
村头,几棵古榕漏下细碎的阳光,河水泛着阵阵金光。陈联顺带记者登上一艘木船,划船是一位70多岁的大伯。他说,这好环境让村民都很长寿,80多岁还在划船的大有人在。
河面一阵寂静,除了有规律的桨声。“来的人多了,原有的宁静被打破,会不会惋惜?”记者问。
“出名是件好事啊!前不久,这里还被评为全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呢。听说市里要对这里进行保护开发,提出‘以人为本,规划先行,最小干预,凸显特色’。现已初步进行规划,今后,一个2000多亩的湿地公园将沿村而建,而水上古民居则要重点保护。这里将规划建成一个集度假、休闲、文化、闽南民俗展示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式公园。”
“对此,我们村民很包容,也很开放。去年底,村里就古厝群的规划保护,作了一次入户调查,村民的支持率达到98%以上。如今,游客越来越多,一些游客甚至想高价买下这里的房子,但没人同意。此外,村民还自发成立水上古民居管理理事会,我是副理事长。理事会成立后,要求村民要自行拆除搭盖在古厝周边的鸡舍、厕所等搭盖建筑,没有人不同意,村民都把房侧的临时小厕所给拆除了,一共拆了五六十个。”
“合理科学的规划开发,就是对古民居最好的保护,这也符合大伙儿的心愿,希望能借政府之力,让水上古民居永远流传下去。”(刘见闻 郭政 黄国轩)文章来源: 福建日报 |